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你所谓的运气,只是别人眼中的局而已

Wakening阅读(263)

认知偏差与信息不要对称有区别,也有关联。

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改变正在发生,或许有一天,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顺手帮朋友查客户资料,随手排序,居然一眼看出一大堆幺蛾子,好奇心瞬间被吊起,马上验证大脑浮现的假设,去官方查相关政策,无果,也有果,只能往另一个方向去推理了,薅羊毛没问题,羊不吃人,薅虎毛可就不一样了,趁着老虎打盹睡觉,鬼知道老虎是真睡还是假寐诱敌,万一惊起,那可是会被一口吃的连渣都不剩了。

此事值得相关人士进入观察范围,万一有风吹草动,早做打算。

刚才查政策没结果,却发现了另外一件事,也算是有成果。农民都开始搞职称了,农民农艺师、农民助理农艺师,搞不好种地都要持证上岗了。还有个村子,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以土地入股,组织合作社,保底收入+30%盈利分成,既充分发挥了土地潜力,提高了作业效率,又帮扶了弱势群体,真是一举多得。

想起这么多年也没去田地里干活,整个农业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而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还停留在20年前的认知,不由得感叹,哪有什么剧变发生,只是之前的酝酿不为人知而已。

这背后依然是时间的影子,短期的大转变所有人都看眼里,而长期的细微转变却熟视无睹,如同人坐火车,火车转了弯,调了头,依然感觉还是往某个方向运行,还是人在其中,缓慢的转向,人体无法清晰的感知。

想起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当下,面对看不清的未来,满眼幻相,如果不能捕捉关键指标,或者无法拿到第一手的信息,只能是赌运气,双方对弈,一方已经布局,见招拆招,而另一方依靠玄学,依靠气运,从概率来说,结果已经注定。

和招聘又有些相似,一个人招进来,如何观察,如何判断,如何取舍?是走是留?坚守的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也许一个个惊喜,也许是一个个“惊奇”。

不管持股还是持人,其背后都需要具备清晰的不断进化的逻辑框架进行判断,所以说,同一个局面,同一个事件,对有些人,未战先胜,对另一些人,未战已败。

这些结果,便是认知偏差与信息不对称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长周期下的世界,还真是具备公平性,只是需要关注人的生命周期和这带来公平的长周期哪个更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你所谓的运气,只是别人眼中的局而已

时间是什么?

Wakening阅读(258)

时间你手腕上那块表?还是桌上的台历?又或者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还是一个个春夏秋冬的循环?

时间是那日渐老去的容颜?还是那渐渐冒出的白发?又或者是那个称为阅历的内容?

关于时间,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时间会证明一起,把一切交给时间,做时间的朋友,和时间赛跑。

今天有幸经历了两场对话,一位是金融从业十五年的朋友,谈到了四大理财业务,银行、信托、保险、券商,全国分别有多少家,金额规模是多少,从业人员是多少,网点有多少,一年下来关掉的网点又是多少个,这些数字放到一起,加入时间这个节点,看到其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及变化的速度,再结合个人的年龄周期,最终做出关乎未来发展的决策。联系到现在考察的产品,产品的利润周期和出手的时机。

这一切的背后都明显存在时间的影子,隐约透出时间的强大影响力,在错误的时机出手,便是烈士,适合的时机出手,就是英雄。

第二位是已过花甲之年的商界前辈,去到一个老企业即将撤销的展馆,看着一个个充满年代感的展品,或瑕疵,或精致,甚至地上铺的瓷砖都超过了我的年纪,那一瞬间,很想融入这方空间,穿过去看时代更迭的影子。又提到计划体制下,各类商业产品的调拨,越战的后方参与,种种细节,一件件那个年代特色的事情,背后又是时间若隐若现。

短短7个小时里,感受两个不同年龄段人生的经历,努力去捕捉时间的痕迹,彷佛此刻,时间在浓缩,流速在变慢,扔掉手机,尝试理解,这看似能抓住的时间,只不过是指针的运动。

顺时间,有莫大的动力,逆时间,则是无情的碾压。

世界就是一场场短时间周期的勾兑,而长时间周期则会削掉凸起,填平洼地,直到再次出现勾兑的两极,周而复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时间是什么?

这个千百年的美德,如今都不当回事了。

Wakening阅读(257)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无名氏

勤,这样一个传统美德的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频繁和“低水平、伪、低质量”一起出现,看看许多10W+的爆款网文标题,“你只是用低水平的勤奋掩盖你的无能”、“低水平勤奋,往往只是感动了自己”、“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等等,这就造成了一个二元对立,勤奋重要还是方向赛道重要?

强烈的冲突可以吸引读者关注,这样来取标题无可厚非,但是读者如果不加辨别,就容易掉进二选一的坑而不自知,于是全面开始找赛道,找风口,彷佛勤奋是很丢人的事情,是在低水平的无奈之举。

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一个刚刚拿到驾照开车上路的人,正常路况下,时速一般在30-50之间,不论开最高时速120的车,还是最高时速200的车,没什么分别,此时更需要练习的是车感,是驾驭汽车的能力,驾驶这个事情是个熟练活,跑多了形成肌肉记忆,很多操作就变成了下意识动作,人车合一,时速自然就上去了。这种情况下明眼人都知道,绝对不是不停的换车,而是要多加练习,多跑,这背后就是勤奋,熟能生巧。

再看财务的学习,财务的底层是规则,按照规则记录各种经济活动,如何才能熟练对各种科目进行归类呢?答案还是多练习,多进行实际操作,这背后依然是勤奋,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一个销售冠军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是曾经接触了大量的客户,处理过形形色色的问题,进行过各种场景下的沟通跟进促单,最后形成自己的套路打法,依然离不开一个勤字。

再来看另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规则,明面上的叫规则,私下不成文的叫做潜规则,什么人对各类规则烂熟于心呢?熟悉酒桌规则的一定是出自天天在酒场泡的人,熟悉潜规则的人一定出自天天找人办事的群体,只有对规则有着超乎寻常的熟悉和理解,才能与规则共生互利。

还有个行业,盗贼,那都是溜门撬锁的高手,高手是怎样炼成的能?大量的刻意练习,他们有着充足的动力,前有利益引导,后有被抓风险,那绝对是拼了命的勤奋,最终眨眼间开一把锁。这个很容易更换赛道,先备案,在主人允许下开就没风险了。

遗憾的是,很多人过分强调和关注了风口、赛道、水平、战略,却忽视了选定之后的勤奋,相当于一个枪法不准的人,寄希望于更换不同射程的猎枪来提高收获,非常的幼稚和可笑。

如同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

大量思维模型的最后都是循环和迭代,是实践和运用。成功的背后是高专业度,是熟练,而通往熟练的道路只有勤奋。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这个千百年的美德,如今都不当回事了。

做好这几步,轻松实现深度思考

Wakening阅读(239)

A

本质 = 模型 * 动力机制

模型是什么?

模型是剥离无用的细枝末节后的一张抽象图,把想法用图形的方式简明扼要的表现出来。比如系统循环图。

动力机制是什么?

模型随时间流逝产生的运动及结果。如果不考虑模型,只改变现象就会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由于时间轴上的位置不同,人们对于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不那么重视。

仅仅动脑很难使思考深入,必须动手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图像表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模型,这个过程中必须包含应考虑的要素和因果关系,必须一张图来展示。可以用通过箭头来表示正循环和负循环。

B

深度思考的4个步骤,建立模型  →  解读动力机制  →  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    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

一、建立问题模型(用一张图将思维可视化,展示问题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1、5个要素 “输入源”“输出点”“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

2、考虑层次

3、注重因果关系,放弃相关关系

二、动力机制(观察并思考思维模型在长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以及结果)

探究要点:分开研究存量和流量、对事物进行非线性解读、探究作用和反作用、从各要素视角进行深层思考

解读方法:探究拐点、研究相变、锁定本源动力

验证:探索因果尽头、能否编成故事

三、改变固有模型(寻找改变模型的支点)

寻找对策的要点:正确理解前提条件、原因不一定接近结果、思考范围扩展到受影响的方方面面、提升视角、想清楚如何思考

四、从实践中进行完善(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根据现实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思考)

反复进行步骤1-3。

C

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6个日常训练方法:

1、从报纸杂志的报道标题开始联想

2、增加“思考的雏形”

3、思维可视化(白板是个好工具)

4、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进行碰撞

5、磨练历史观

6、解决无解的问题

看完这个过程,也就明白,每一次的提升都是误打误撞契合了某个要素要点,进而有了一点收获,但寄希望于灵光一闪的运气,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能够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与各项知识产生关联,遇到合适的场景自然浮现,变成下意识动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做好这几步,轻松实现深度思考

你所谓的深度思考是不是掩耳盗铃呢?

Wakening阅读(259)

一、什么不是深度思考?

认真思考,花时间思考,这些与深度思考毫无关联。如果把思考改成工作,什么不是深度工作?认真工作,表明了你的态度,但未必有深度,职场小白的认真大概率是没有深度的。花时间工作,有的人从早忙到晚,甚至天天加班 ,和深度有关系吗?真没有,因为可能是低效率,抓不住重点,在堆砌时间,曾经有人天天加班,在休假之后,公司把他手头的事情安排给了另一个同事,结果人家在保证自己本职工作同时把他的活也干完了,依然准时下班。

所以,认真 ≠  深度,花时间 ≠ 深度。在后面加上工作可以成立,加上思考或者学习,这个不等式同样成立。

二、阻碍深度思考的9个思维式

很多聪明人总会做蠢事,究其原因是,被思维定式束缚而无意中放弃了深度思考,所以只能得出逻辑不通的答案,自然无法取得好成绩。

初级思维定式:

1、因果倒置:”产品销售不佳“  → “必须想办法卖掉”   销售不好的原因可能是市场成熟,也可能是面临淘汰,也许是销售搞鬼,也许是产品设计缺陷,也许是定价过高等等

2、满足于普通解:“长胖了” → “少吃食物”  “做运动”,看起来很对,实际中往往三分钟热度,没有具体行动,无法长久坚持。

可能陷入两难窘境的思维定式

3、依赖框架:框架是辅助思考的工具,并非导出答案的自动机器

4、范围适应:逻辑思考建立在传言之上,如“A公司总招不到优秀员工” → “因为A公司是中小企业”,再比如罗胖名言:“2020年做外贸太容易了,好到不像话!” → “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做外贸”

5、思考止于关键词:要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顾客满意度”,追追关键词,容易陷入似乎懂却实际什么都不太懂的陷阱。比起关键词本身,有意义的是,为了找到关键词而进行探索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以及思考的过程。

6、执着于初步假设:假设是随着新的信息即发现而不断进化的,一旦执着于这个思维定式,就会封闭进化的道路。

不得其门而入的思维定式

7、忘记思考的初衷:太热衷于分析,陷入为分析而分析的误区。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把收集和整理当作目的,忘记了为什么这么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再比如,为决策付出的成本超过了决策带来的价值。我们组织了5个日薪200元的团队成员用了1天时间讨论一个300元的项目。

8、偏重过程:用大脑明确要思考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熟悉程序,机械操作。比如领导问你,“上次谈的新市场开发的事情怎么样了?“回答,”下周进行一次访谈,到那时候在进行更详细的方案说明。“

9、失去独立思维:懒于自己思考,更多依赖他人的想法。

A:”也许我们必须改变工作方法“
B:”是啊,现在的工作效率不太高……“
A:”话说回来,我们的管理层指定的政策确实挺糟糕的“
B:”对啊,果然还是管理层的问题……“

稍微留意下,这种一唱一和说相声般的对话简直太多太多了,失去独立思维,变成人云亦云的墙头草。

思考方法终究是工具,我们应该使用工具,而非被工具使用。

            未完,待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你所谓的深度思考是不是掩耳盗铃呢?

错过并非遗憾,只是那时候的你不配而已

Wakening阅读(253)

总有人说,当年如果干嘛干嘛就好了,就不至于现在如何如何了。

这话在各个行业百试百灵,总有人发出有类似感慨,曾经我也这样过,如今真的淡定了,理解了,悟到了。

当你的状态(包括阅历、能力、资源、认知)不足以撬动某个事情或者影响某个人的时候,你的努力很难有结果,也很难真正有深度的理解曾经遇到过的经典,通俗讲,当你还是睁眼瞎的时候,珍珠放于眼前都会忽略,反而去捡了一堆石子沾沾自喜。

这两天重新听了单教授今年的两次课程,刚上线的时候收看有一些收获,但如今,了解一点点财务的概念再回看,发现增加了许多的理解,有些原来忽略的内容也关注到了。

日更至今,一直感觉表达不够,重新翻出硬盘的写作课来看,也增加了很多理解,后面逐渐进行尝试和转化到实践中,更惊喜的发现,里面的一些模型和框架可以迁移,知识点开始建立关联,引发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收获。

忽然发现,信息过载太可怕了。所有人都想要干货,要高价值高含金量的课程和书籍,殊不知,所谓的高是相对,适合才是最好,如同企业招聘,总想找到优秀的人才,但是是否考虑过自身凭借什么吸引优秀的人才?

对初中生和大学生来说,高含金量的课程一定是不同的,这世上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我们所追求寻找的又是一个不存在,曾经看不懂的书如今看懂了,书还是那本书,但是人的状态变了,才会从不懂到懂。

信息从匮乏到过剩,鱼目混珠,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是靠运气活着,靠运气得来的总会靠实力失去,最终形成与心智匹配的稳定态,周而复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错过并非遗憾,只是那时候的你不配而已

痛苦、快乐和超脱的底层都是它

Wakening阅读(253)

对比-认知的重要工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由此可见,对比能带来伤害,可见其强大。

人生来就是在不停的对比和被对比,小时候比成绩,长大了比家世,比房子、比车子、比财富等等最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炫耀,而比输了的一方则会暗自郁闷。

在商业领域,通俗讲和钱有关的地方,你去购物,会发现你想买的东西旁边一定有个更贵的物件,去大一点的连锁餐厅点菜,你会发现菜单上的价格呈现也是有讲究的,最上面一堆高价的,可能也没多少人点,下面是中档的,最后是低档的,往往中档的销量最好。

有一个市场调查,商店里有两种微波炉:

痛苦、快乐和超脱的底层都是它

这种情况下,57%的人买美的,43%的人会买格兰仕。

但再加入一种微波炉

痛苦、快乐和超脱的底层都是它

这个时候,美的销量从57%下降到27%,高价格兰仕(799元)销量是13%,而低价格兰仕(599元)销量从43%增长到60%。

微波炉还是那个微波炉,只是因为消费者的参考标准变了。这个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锚定效应,而锚定的底层便是对比。

投资有句很经典的话,“和趋势做朋友。”趋势是什么呢?是变化的动向,而变化是比较出来的,当下和过去进行对比,是变大还是变小,在经过多次对比之后,趋势线也就清晰了。

分析数据走势时,包括很多宏观经济数据和指标,经常会用到同比和环比,本月和上月对比称为环比,本月和去年的同期月份称为同比,再就是供应链,上半年的和下半年有了哪些变化,对比产生差异,差异就是变化。

在商业竞争中,差异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也往往是竞争的决定因素,所谓差异,就是自己和同行之间对比得来。

对比更是常常伴随决策一起出现,两相其害取其轻,反复权衡,权衡的是什么?是A计划和B计划所付出的代价和收益。

知足常乐,和过去吃不饱穿不暖比起来,现在的日子和生活已经不错了,所以知足常乐。

人心不足蛇吞象,和未来我所要获得的相比,现在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要掠夺和抢占更多。

对比就是一种心态,是一项工具,是一种思维,无所谓好坏之分,既可以促进人的奋进,也可以让人安于现状,关键是和什么进行比较。

对比,既是痛苦和欢乐的根源,又是超脱的钥匙,尽在一念之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痛苦、快乐和超脱的底层都是它

突破——超脑引发的反思与收获

Wakening阅读(272)

昨天,偶然间看到了道长的视频《如何显著提高大脑运算速度?》,不管是文字内容还是画面,都非常的棒,我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很多超脑的朋友们说特别燃的感觉,甚至在末尾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想起曾经的超脑连接社,想起道长初期的规划,曾经实施的内容,再看现在的视频,发现不管是未来要实现的还是路径都已经非常的清晰,能看到在这大概20个月的时间里,这个项目的推进和尝试。

尝试去回想那个时候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进行对照,虽然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暴露的问题更多

1、主题,清晰、清晰、再清晰。

塔木德说,没有方向的船去哪里都不会是顺风。

放弃低效的陈列式路径,尝试高效的探索式路径,先确定一个点,然后去发散成一条脉络,最后在脉络上不断延展。不论是了解一个新的领域,还是学习一项技能,都是要有这样一个构建导航地图的过程,才能在后面事半功倍。

当漫无目标的收集或者被推送时候,唯一的后果就是信息过载,除了现实世界出于种种目的的重复,互联网更是十倍放大了信息的这种重复和泛滥,没主题,必定迷失,甚至乐此不疲。

2、基础,夯实、夯实、再夯实。

会计老师说,基础课学不好,到后面就寸步难行,python也是这样的。有人说过,中国汉字大部分你都认识,但是你无法组织起一篇优美的散文,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未必是无中生有,而常常是旧有的内容打碎后,颗粒化和模块化的重新组合。能组合,必定是建立在超级了解的前提下,否则无法驾驭。

3、注意力和资源,专注、专注、再专注。

有了大量的投入,大量的训练,未必能突破,但是没有一定没戏。

根据能量守恒,所投入的时间精力都在沉淀,如果单位时间内进行大量的输入,利用被压缩的能量爆发就有机会轰开思维的桎梏,就如同木柴烧水,一堆柴才能烧开,一根一根的续,可能永远都烧不开这锅水。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当量才可以。

牧羊少年一书中提到,简单的事情往往最异乎寻常。可不,做事情和烧开水何其相似,简易简单的道理,越浸润,越有内涵,越受启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突破——超脑引发的反思与收获

从0到1交付成果——行动的力量

Wakening阅读(240)

每当你大脑中闪过一个想法,在这一秒钟,地球上会有至少1000人闪过和你一样的想法。

大部分的人在一段时间过后,会看到想法落地变成现实,对身边的人讲,“这是当时我的想法,我就是没干,我要做了,就没他什么事了”

事实上,就算有时光机可以回到过去,结果依然不会有任何改变,你信不信?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吕不韦说,“言之易,行之难。”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思维上,而在行动力。行动决定了你的思维能不能落地,不能落地的思维,只是空中楼阁,就像是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只有0和1,要么成,要么不成,做事情也是,要么做成,要么不成,半途而废也是不成。

如同学习,在知识爆炸引发的焦虑下,总会或多或少的报一些班,报了之后,还是老样子,勉强被拖着走完了这个过程,结束之后,还是老样子的工作生活,这就是交了学费没毕业嘛。

比如学习蒸馒头,知道水和面的配比,知道酵母的用法,可以给不会蒸馒头的人讲馒头的做法,甚至讲的头头是道,当真正遇到一个人生存被迫无奈需要自己蒸馒头的时候,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搞出一堆奇形怪状、酸不溜丢、半生不熟的面疙瘩,有人可能会硬说蒸出馒头成功了,想问一句,你把这馒头去菜市场摆个摊,能卖出去吗?或者说能送出去吗?

如此便是,经过了学,没有习,更没有习得,归根结底是缺乏行动力,缺乏行动,缺乏动手的练习,大多数的动手操作,都有个词叫做熟能生巧,如庖丁解牛,又如卖油翁,无他,唯手熟尔。只看不练终归是假把势,一旦遇到实际操作的场景和机会,马上显了原形。

记不清是哪本书提到的,“72小时法则”,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在72小时之内去做,否则你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做了。至于为什么是72小时,而不是48或者24或者12呢,也许给留出了思考的时间,避免盲目,确定事情要不要做就相当于汽车的方向,而做事情的技能相当于行驶速度,如果方向错了,行驶速度越快,后果越严重。

忽然发现我的日更也是在想法诞生之后的第50个小时左右开始的,不知不觉到了第53篇,中间历经3次思路的转变和调整,好在坚持了下来。

一个想法,想好就赶紧开始,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从0到1,烂开始,好结果。

Surely , as I have planned , so it will be , and as I have purposed , so it will sta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从0到1交付成果——行动的力量

迁移之杠杆原理

Wakening阅读(257)

迁移——把具象的底层逻辑抽象出来,运用到另一个具象。

一个人一定要培养一种习惯,观察一个行业发展、一个项目运行、一个人做事情的过程,思考其背后的方法和逻辑,然后尝试把这方法和逻辑运用到自己的领域,多次尝试之后,一定会出现神来之笔,取得意外并且巨大的收获。

比如今天,听一个兄弟讲区块链项目,谈到投资人购买机器用于分布式存储,由项目方统一管理和维护,投资人等着拿收益。简单理解就是,把自己的钱投出去,定期拿收益。

联想到前些年很火爆的海景房,你买一个海边的公寓,这栋楼用于酒店,统一进行管理,你只需要定期等着收房租。还是前面的那句话,钱投出去,定期拿收益。

所谓的矿机、公寓都是投资标的,一个可以办理法定的产权证,一个通过合同来确认矿机属于你。标的之间存在回本周期的差异,风险可控性的差异,标的物寿命的差异,这些标的都是你的,但是由运营方帮你打理,你需要支付相关的费用或者收益的分成。

还有商场里面的品牌店铺,你负责投入经费,商场或者授权你自己进行装修,你雇佣的员工由商场统一管理,你的销售商场统一收款,视情况扣点数,底层还是钱投出去,定期拿收益。

以上这些是在投资人的角度看的,那从项目运营方的角度来看,原来的模式大多是自营,自己去海边买一栋楼,开酒店,自己管理,赚取收益,自己买一堆矿机,挖矿赚收益。后期考虑到宣传推广、风险等因素,把自己的标的分拆,出售,先回一部分资金,之后运营过程中再收取运营费或者分利润,看起来自己的收益减少了,实际上风险也对应的转移了,资金的运行效率也更高了。如果原来模式需要1000万可以启动,新的模式只需要200万就能跑起来,相当于加了杠杆,少量的钱撬动了大的项目。

这里面就会有两个分类,第一种是项目方有充足的资金可以自己运营,第二种是项目方尽了最大努力,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撬动资源。两者还是有非常的区别,一般来说,好东西好机会好项目都愿意分享,除非不得不,盘子太大,一个人搞不定。这是目标对现实的妥协,这种机会往往要优于第一种。

这里就引发一个思考,在我现在的领域,如何运用这种杠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迁移之杠杆原理

醒知行悟——自我觉知与行为突破

友链1:外贸老司机友链2:三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