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那些在岁岁年年中演变的(二)

Wakening阅读(250)

一个人会经历很多个一年,也会经历很多个十年,但是能够经历一百年的就不多了,其实就算是你所经历的,也只是历史断面的一小部分,有句话很出名,“那些更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听过这句话是一回事,真正见到又是另一种触动,今天是大年初一,有人推杯换盏,翻来覆去的叨念着有限的几个词,有人赶做视频,甚至背着电脑带小朋友去医院,排号的间隙做了两个动效,有人发送祝福同时要求客户转介绍业务,没见过优秀,真的不代表不存在。
一百年
百年前那一年,华夏租界林立,局势剑拔弩张,从沪到湖,那一年见证了划时代,从萌芽到长成,中间有波折,有变革,不论是社会还是经济还是信仰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潮流,引发不同的趋势,天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如同一个舞台,一个个主角从登台到落幕。
在这个尺度中,信仰以及那些虚的东西反而是最核心的,尽管也在演化,随着时代更迭而此起彼伏,这个尺度中,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在历史的车轮转向之时碰了一下而已,绝非推动。站在百年这个坐标中,再次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再次去看,哪些是机会?哪些是陷阱?
一千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千年之前的宋代又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GDP占全球22.7%,堪称世界第一强国,此后外族入侵,朝代几经更迭,在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阶段,趋于落后,时至今日,工业文明又开始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思想上的冲击和困惑,都能在这个尺度里发现缘由。
千年来,人类群居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耕时代活动半径狭小,彼此间差异性较小,如今随技术的进步,活动半径前所未有的宽阔,就算不能亲至,依然可以通过网络领略和见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分化在加速,区域性和血缘性族群结构逐渐坍塌,相关互利共生的新结构开始萌芽和发展,在这个尺度中,一切都不再重要,演变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其中变化的和不变的到底是哪些?又如何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那些在岁岁年年中演变的(二)

那些在岁岁年年中变化的(一)

Wakening阅读(276)

在当下的认知中,时间暂时还不可逆,单向往前,从一年到十年,从一百年到一千年,演变不停,不断有老去,也有新生,有寂灭,也有酝酿和萌发。
一年期
去年的今日,……省略200字……所有人的话题高度集中,甚至淡化了春节的氛围。
转瞬间一年光阴从指缝间流走,如今年夜饭照旧,祭祖照旧,人们的思想被……又被重塑和演变,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健康,关注锻炼,关注防护,关注xx(几个人开会,几个人吃饭),这一年中,人际圈被重塑 ,很多关系被重新审视,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什么是线上不能取代的?面对金钱和生命的天平,我们该如何取舍与决策?戴上了口罩隐喻就是少说话,多思考。

那些在岁岁年年中变化的(一)

十年期
那一年线上支付还是刚刚兴起,京东还在融资苦苦支撑,P2P还在萌芽,只有极少数大胆的创业者们进行尝试。
那一年2.5个比特币才能买一杯咖啡
那一年,3Q互相指责进而卸载发大战,团购网站从100个团大战迅速升级为1000个团大战,搜狐新浪微博大战,某大佬说“能充分利用一切工具才是最重要的 ,难道你卖给了新浪,就不上其它媒体了?”这大约最早提出的多平台分发。
那一年,美国一个叫做Kik的App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震惊了全世界。邮箱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看到Kik这个奇迹之后,马上发了邮件给马化腾(Pony),说这个东西我们应该做。Pony同意并命名为『微信』。微型的邮件,这个名字非常确切,是由被收购的foxmail邮箱团队开发的,复用了QQ邮箱的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背后的通信协议采用的也是邮箱的HTTP协议,所以我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的邮件。
那一年,近5万多名淘宝中小卖家结集YY语音34158频道,有组织性的,对部分淘宝商城大卖家,实施“拍商品、给差评、拒付款”的操作以对抗淘宝商城新规。
十年后,几乎步入无现金社会,P2P辉煌过后一地鸡毛。比特币成了富豪们重要的资产配置,即时通讯领域微信如日中天,业界称“北茅台、南腾讯”,美团独霸团购,衍生了外卖,摩托车销量大增,交通事故也同步增加,新浪微博依然活着,遭遇到来自抖音头条的挑战。中小卖家们去了拼多多依然活动不错。
看过去十年,看未来十年,哪些是机会?哪些是陷阱?个人和组织如何判断未来的演变?如何做出选择?

那些在岁岁年年中变化的(一)

……未完待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那些在岁岁年年中变化的(一)

没有代价的决策只是游戏而已

Wakening阅读(315)

决策重要吗?为什么有人说做过很多决策,其水平还是不高?
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决策。

没有代价的决策只是游戏而已

一个决策必然产生后果,如果没什么后果,决策毫无压力,随心所欲,比如早上你选择走哪一条路出门,或者乘坐哪一趟公交车,其实,怎么选都差不多,只有可能产生重大代价的决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决策,这个代价最好是短期可以看到的,决策压力会更大,此类决策做多了,才会提升决策水平。
如果代价不具体,不明确,或者非常长期,甚至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人就容易草草了事,和卡着时间交作业一样,时间不足,匆忙胡乱想当然选一个,后面洪水滔天还是风和日丽,全靠运气。

没有代价的决策只是游戏而已

就一个人来说,决策能力必定是真金白银洗刷出来的,绝非看几本书,知道几个理论框架,就可以找到最优解,如此,面对一项需要决策的事项,代价摆出来,各方案的取舍摆出来,如同修剪树木,每根枝杈都长得很好,都不舍得剪,最后就是长疯了,一团糟。
决策来说,也是如此,各方案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信息收集差不多,能够清晰出投入代价和回报收益,就要快速下决定,不能让决策成本继续增长,甚至超过事情的内在价值,平静的接受可能遇到的失败,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懦弱,重整心态迎接下次一次,和制定计划一样,决策这个能力依然是需要刻意练习,熟能生巧。一次次或成功或失败的决策中,心力和心量的增长才是决策的核心,一定要防止掉入纸上谈兵的坑。
举棋不定,落子无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没有代价的决策只是游戏而已

如何给自己挖坑?

Wakening阅读(288)

如何给自己挖坑?

芒格说,如果我知道在哪里死去,那么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借用大师的格式,表达出来就是,如果我知道如何给自己挖坑,那就永远不要那样去做。
答案很简单,高估当下的自己,高估自己做事的水平,高估自己对陌生事物的适应性,任一个都会依然导致困在时间里,看其流逝,而没有结果和反馈。

如何给自己挖坑?

从过往的成果来看,很多的成果取得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有些是趋势,有些是运气,只有少部分是因为自己,这些源于第一时间的复盘,复盘经验和原因,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自己的无知,愿意让自己的无知袒露阳光之下,唯有真实,才可以找到最优解,因为真实,才有精准的决策。只有如此,才是高效。
如何给自己挖坑?
比如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第一时间与对方确认的信息,化模糊为清晰,自己没空问,不好意思问,不想问,认为自己的水平可以化模糊为清晰,一旦高估自己,就意味着此任务要无限期拖延,最终草草了事。再比如要去做一件事,预估的时间60分钟,没成想2个60分钟依然没有太大进展。这些坑指向了一个出处,能力圈,从意义的角度来说,预估事情难度,判断是否要做更为重要,找出核心要素,全力包括借力去突破,才是最高效的交付成果路径。

如何给自己挖坑?

关于适应性,大部分产品都有说明书,大部分的技能也都有攻略,按图索骥,按照指示一步步无脑操作直至达成预期,这其实不是适应性,最多是抄作业,真正的适应性,是面对全新的内容,运用思维框架快速梳理出,轻重缓急,自己能够透彻理解,短时间内熟练运用,甚至写出简单的操作说明,这才称得上适应性。
适应性一旦被高估,一旦按图索骥的图与实际出现了偏差,如何去调整?此时脑袋空空,无计可施适应性这个泡沫瞬间破裂,虽然别人眼中如何如何,但那都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都是客气客套的产物,务必时刻认清自身的适应性到底几斤几两,项目牵连的方面越多,为之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地上本就有许多人在挖坑,自己就不要去凑热闹了。

如何给自己挖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如何给自己挖坑?

如何抓住那极少数重要的事情?

Wakening阅读(285)

那些重要的,可以改变结果的事情总是很少,大部分的时间往往是被无足轻重的事消耗。陷入其中而不自知,自己不知道自己正在消耗,陷入低水平的勤奋也是非常可怜的事情。
如何避免没有重点的无谓的消耗呢?
首先,明确根本目标和目的,可以使用5WHY法进行不断追问,最终发现本质解,在一段时间内,日思夜想,不停的为目标寻找路径和方案,最好是可视化和可预测性,目标图像化,随时随地能看到,随时随地能想到,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其次是简单直接有效,只去进行正相关、强关联的步骤,放弃无法执行的空洞内容,需要画出系统循环图,逐级倒退,推导出一列的因果或者关联关系的可操作的行为步骤,这个过程依然是可视化
一定不能把结果寄托于空中楼阁之上,引入不可控不确定的外部变量,在这上面构建下一目标,等同于靠天吃饭,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这里需要确定依次替补方案,假如A无法实现,就不能实施B,那在A不能实现的情况,还有什么渠道能够实施B,提升过程和步骤的确定性,是确保目标实现的保障,不确定的进行小范围尝试,一旦确认,就要吝啬于非关键步骤的精力和资源分配,吝啬到极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初期的操作中,明确目标环节往往出现偏离和失真,简单有效的执行环节会出现耗散和不聚焦,但烂开始总是开始了,不要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判断确定次数多了,洞察力自然高,准确率也就高了,执行次数多了,就越来越专注于核心步骤,这些也都是熟能生巧的活,一定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能实现的,构建好自己的流水线,反复多次的运行调试反馈优化,终至成功。遗憾的是,很多人,要么不知道自己正在消耗,要么知道了之后,因为期望值太高,挖掘本质不成功或者执行不专注不到位,导致无法取得成果,一次不成开始怀疑,考虑是否继续执行,所以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大部分人都会掉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如何抓住那极少数重要的事情?

如何面对这个加速幂化的世界?

Wakening阅读(269)

《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又被称为马太效应,反应了经济学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现象。
当我们登陆到一个图书网站后,你会看到首页放着各类畅销书排行榜。当消费者看到这些推荐后,会习惯于选择购买其中一些排名靠前的书,于是畅销书就越来越畅销。那么排名靠前的书籍就会一直排在前面,排名靠后的书籍就很难突破到前面去了。以某网站的文学类书籍销量为例,排名第一的书籍销量为55万,而排名第二的书籍是11万,到了排名第三的书籍,销量仅有6万册,排名更靠后的书籍销量就呈现急剧递减的情形。畅销书和相对冷门的书之间,销量差距就逐渐拉开,而且差异增速会越来越快。
看行业,洗牌过后,留下了几个头部企业,和一大堆中小微企业;看销售人员,一个组织中,极少数的顶尖销售创造了大部分的业绩,看个人,日常中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真正产生重大意义的就是那么几件,大部分都是可做可不做的。二八定律,幂次分布,长尾效应,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等一大堆词汇都在描述这个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产生了加速度,越来越快。
越头部,越轻松,越具备虹吸效应;越尾部,越艰难,难到怀疑人生。
根据进化和演化的规律,跑的越快,爬的越高,背后留下的空间就越大,与其更好,不如不同,难的是不动脑子的模仿,不加思考的抄袭,在充分认识到两极分化之后,审慎的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细分,找到共生空间,或是小众空间,只要足够深的思考,足够多的探索,从不可能开始,从不是机会的机会开始,逐渐拓展新的空间,专注少数重要的事情,才有机会在新一轮幂化开始的时候,处于优势地位。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如何面对这个加速幂化的世界?

无法跨越,也无法浓缩

Wakening阅读(266)

很多事,有其道理,不能速成,所谓速成就是你用一年达到了别人四年的成就,用一套书实现了别人成体系学习的成果,所谓速成,都是迎合用户需求而推出的。从来都是速成的仁波切,你见过速成的大师吗?
在那些不得不花费的时间里,隐藏着规律,隐藏着基础,很多的内容,有基础和没基础听来完全是两个概念,有基础的查缺补漏,走向落地和成果,没基础的各种兴奋各种嗨,然而无法取得成果。所以那些苦功夫无法跨越,跨过去必然是地基不牢,后面一定是摁下葫芦起了瓢。
举例来说,在一些组织中,你看很多的从业经历长的老人,其某些技能也不过如此,甚至不如新人,但是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心性异常强悍,无他,只是在过往经历过太多,看到过太多,而且这些的经历带来的心性往往是陷入胶着状态后能否胜出的决定因素。
这些无法跨越的,需要用时间来堆砌,就算暂时缺位,等到因此产生问题之时,依然不得不进行补强。
可能在局部,速成可以胜出,但在长时间周期里,速成被全面碾压,其背后是概率在起作用,速成的概率也许是抛硬币般五五开,而非速成可以达到90%的概率。
生命就是一场概率的游戏,有足够的筹码,足够高的概率,才能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否则,运气成就了你,必然会毁了你。因为不确定性和不可控,而经历以及经历过后的思考是在概率上加了砝码,在多次的场景下,胜负高下立判。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

意义在于其承载的那些记忆

那些回不去的曾经

那些过往的美好

当时看起来无足轻重

如今却弥足珍贵

所谓通透

便是过去不追,未来不迎

安于当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无法跨越,也无法浓缩

你的核心优势只是别人眼中的入场券而已

Wakening阅读(290)

优势,是个相对值,比如你是某地级市高考状元,但未必是省级高考状元,在高考状元们的聚会中,你只是普通一员,但如果换一个环境,你的初中高中,那绝对是大肆宣传,因为稀缺和唯一性。
前文提到,很多人活在别人碍于面子给出的客气话反馈之中,有些问题,外界只会有一种回答,就是挺好,确实好,你说的对,诸如此类的回复,对此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无利益无情感基础上,谁都不会去说反话,惹你不开心,自己也没好处。
比如你开一家饭店,推出某个特色菜,甚至以此为招牌菜,请众多好友试菜,大部分人都会说好,非常好,而且会绞尽脑汁找出一堆优点来证明是真的好,其实好不好,过俩月看看复购率,看看点菜率,看看上客率就知道了,因为,人们往往用嘴说话,用钱投票,真金白银的交易行为是最诚实的。
人物一理,所有人都说你某项技能厉害,但是在公司内部越来越不重要,乃至最后像抹布一样被丢弃掉,那就充分说明,你的核心技能其实所有人都会或者无足轻重。
考虑环境和场景的相对性,不管是经营产品还是提升个人能力,就有了两种出路,首先是环境不变,拼命练核心技能,在某个单点具备了超过平均值一大截的能力,这就需要强大的心性和动力,精益求精;其次是更换一个低层环境,你的核心技能就有了相对优势,之前有个案例,北京程序员扎堆,码农竞争激烈,某人离开北京去了河北的农业领域,发现自己的水平居然变成了行业第一高手,行业第一所能吸引和拥有的资源是其他人的十倍一样,不信的话去查查哪些奥运冠军的代言费?再对比看看亚军和季军。因为人们往往只记住了第一名,其他人都被选择性忽略。
考虑到环境的变化性,低层环境也会升级换代,一段时间之后,也许就发现降维打击也不存在了,因为人家的维度也提升了,所以,时效性至关重要,抢在时间窗口之前,高效快速的利用核心优势先入为主,拿到成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你的核心优势只是别人眼中的入场券而已

一念之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Wakening阅读(296)

所有人都喜欢机会,因为机会的背后是收获,不喜欢误会,因为误会的背后是损失。
其最源头是一个复合体,发心、信念、好奇心、探索的特性都有,但又不足以概括,为了表述方便,称它为念想。
首先看机会,在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领域和人际中,信息高度对称,几乎不存在机会,在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走向边缘,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的时候,未知内容突然增加,或者是几个非常熟悉的人遇到了一个长久不联系的朋友,可以称弱连接,简单讲就是本体遇到了相对不熟悉的人或者事或者领域,此时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出现交叉点,这个点就是机会。
从上帝视角来看,机会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从个体来看,机会少得可怜,为何?信息交换不充分,为什么不充分?因为念想动力不足,固守于自身的圈内,无视圈外一切内容和变化,要么漠视,不关心,要么畏难,不敢去探索,最终结果就是没有向前走出那关键一步,上帝来看,就是与机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个体来看也许浑然不觉。天天抱怨没有机会,却未曾想自己变成了睁眼瞎,楞是看不到从身边溜走的机会。
在贸易交流、项目合作、技术突破等方面案例一抓一把,有念想的可以自行探索。
再来看误会,误会是因为彼此信息不对称,在不同的视角产生了不同的判断,最终积少成多,形成分歧和成见。多产生于自信执着或是谨言懦弱之人,第一种人是极度自信,在过往多层成功的预判,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眼光,自己看到的一定就是真相,后者是惧怕或不敢沟通,不想面对冲突,选择了退避三舍,恰恰是带着自己的判断退避三舍,这两者的共性是对真实状况的念想不足,被自身的信念所阻挡,框在自己的框里,如果运气好,有旁观第三方去营造信息的对称还好,如果遇不到,就会沿着各自轨迹运行。
这里不管是项目合作还是人际交往,案例依然一抓一大把,不赘述。
股市有句话,该涨不涨,盘久必跌,这里也有句话,前进挖出机会,原地踏步之后必是误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一念之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Wakening阅读(315)

知道了很多的工具,不见得能熟练运用,遇到一个事情,尝试运用工具,把事情进行拆解,把思考逐渐模块化,不断地进行组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图或是系统循环图,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匹配尝试,不同的匹配之间进行对比,对比的过程中,对系统的理解持续走向纵深,以上是其一,有了雏形,但因为自身的遮蔽性,需要抛到另一个环境或者另一个人的认知框中进行检验。
第二步就是,尝试把这个系统循环图进行阐述和讲解,在讲的过程中,如同新配钥匙和锁的磨合,从不顺畅逐渐顺畅圆融,听众也会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反馈,由此引发制图者对系统循环图的重新思考和逐项推敲,进行修补和调整,乃至沟通其它领域的案例对系统流程图的底层规律进行适配,一旦成功,就说明规律找对了,从具象到抽象,再落到另一个具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迁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践去跑,能不能跑通,会遇到哪些未知的意外因素,遇到哪些没考虑进去的因素,因为所有的经验都是踩坑交学费得来的,一边试运行,一边快速优化,在实践检验之后,才能说这套系统循环图是有价值的,能够取得成果的。
在这三步中,主理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归类决定能不能形成雏形,外界的反馈决定是否存在明显不足和陷阱,实践则是去遇见各种未知,反复实践之后,建立起应用场景的概念,知道什么情况下有效,什么情况下失灵,才可以称为炉火纯青,可以说是透彻理解,熟练掌握了重构出来的这一套东西。
如果把一本书整理成思维导图,大脑不过是在机械的堆砌别人的东西,整理再多,收效也不大,都是没有进入成长的状态和轨道,只有真正的打碎了,重新进行组合,并不断的磨合调试,才能算是踏进成长的轨道,持续多次去做,才有可能获得知识的复利。
无思考,不进步;
无分享,不提升;
无实践,不成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醒知行悟——自我觉知与行为突破

友链1:外贸老司机友链2:三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