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真正任务在于探索未知,逐步形成理论。假设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假设则是理论建构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未得到实验确证之前表现为假设学说。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先根据已知现象,进行猜测,然后去证明对或者错。生活中,很多人所谓的假设恰好反着,因为不想干,凭空猜测困难,或者略作试探,证明困难的存在,然后心安理得的放弃。
考虑到现在,变化越来越快,越来愈大,大量的未知扑面而来,这个原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变成高频应用,仔细拆解看,先有已知现象,对其研判分析和思考推演,后有提出假设,之后是核心,通过实践去证明,对错并不重要,证明很重要,证明是反馈,决定了成果,假设错了也是成果,至少证明此路不通,可以再从其他方向寻求假设。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几句话最早出自吕氏春秋,深刻揭示了错觉的存在,造成了判断的失常,只有跑到那山,再回头看这山,再两个不同的坐标系中,互相看,通过对比,判断最终哪山高,这就是一个证明的过程。
在做一个陌生的或者半陌生的事情时候,因为不清晰,假设的困难基本都是用不上的,只有不断的推进和执行,让未知和陌生逐渐明晰,探索过程中的技能反复实践,如果有心回头望,就知道,做之前的假设都是害人的,假设的目的就是不想干,要么因为拖延,要么是困难,轻松的坐等不成,凸显自身准确的预见性,
举个例子,灯不亮了,有人会说,这个灯时间太长了,寿命到了,明天买一个换上就好了,如果是刚买的灯,可能会说奸商以次充好卖给我了,回想卖家,越想越不像好人。那么合理的路径是什么样呢?灯亮需要哪些条件?灯、开关、镇流器、线路、电力供应都没问题,灯就亮了,逐项排除,确定问题所在。
医生看病也是如此,先问病人什么症状,大脑开始运转搜索哪些病会出现这些症状,列出这些病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或者检测化验,逐一排除,最终确认病症,对症下药。如果逐一排除之后发现没有契合的?那就是新病种了。
综上,毫无根据的猜测根本不能称为假设,只是不想干的理由而已,无证明,不假设,切莫害人害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假设?还是胡乱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