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脑袋空空,就是闭关十年都未必能想出什么内容,相反,如果学富五车,见识出众,信手拈来都是字字珠玑。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遮蔽性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关闭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连续性假设一旦建立,难以自我突破。东岳先生曾说过,人类文化遮蔽性的三个特质,生存结构、思维模式和遮蔽效应。
生存结构是处在不同的环境流变中形成的生存模式,是文化乃至文明分化的第一基础。
思维方式就是在生存结构的不同处境下,文字符号发生的异变,从而导致不同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由此造成文化内涵的重大差异。
遮蔽效应是指文化的首要特征是具有遮蔽性,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乃至民族,通过时间累积形成具有整体性和自洽性的系统,外部文化想要渗入和打破文化坚壳只能通过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不破不立,只有碰撞和冲突才能撬开一个裂缝,窥得一丝光明,通俗讲就是,一个人天天在舒适区,久而久之,外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不知道,在旧状态中,不可能的事情,到了新世界,甚至不非吹灰之力,想来都觉得可怕,可怕的是,世界上产生了十倍好、千倍好的技术和工具,浑然不自知,还在抱怨生产力的地下,如此滑稽,却在不同的领域,不停的上演。
知识本无界,古今中外的大拿们为何都是横跨多个学科?
因为那个时代,就没有刻意区分学科(区分只是为了后人便于学习,殊不知学科间的互不通造成了强大的遮蔽)做一个事情,发现效率太差,没有好的工具,干脆自己造一个,也有殊途同归引发创始人之争的,牛顿为了力学,莱布尼茨为了几何学,先后都创造出了微积分。
透过一个个案例,明确揭示了打破遮蔽的重要性,不停的想,为了证明,寻找工具,创造工具,最终证得正果。
落到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一个难题,很多人未曾尝试就下了不可能的结论,少数人不停的冒出一些风牛马不相及的想法,试图去证明,搞来搞去,常常能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长期下来,思路和知识面几何级扩宽,再放到一起,二者所见天空已完全不同。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结果造成命运。既没有幸运儿,也没有倒霉蛋,都只是在规律下运行的必然而已。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再次被证实的一个重要特性——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