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写了一些关于学习路径和效率的内容,但在罗胖跨年演讲活动早退回家的路上,在这样的一个勉强称为三线的城市道路上,晚上的十点居然遭遇了堵车,路边站牌密密麻麻的人群,商业区如同赶大集一样熙熙攘攘,忽然觉得有必要写一写跨年、节日、新年以及意义。
为什么?人们会对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感兴趣?在罗胖本次主题《长大以后》过程中插播卖书广告,限量5万套,仅仅是早于别人先读一段时间,究竟有多少人会买,为什么买?
为什么人们会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在大街上游荡,交通警察都不得不跑出来维持秩序?
在我看来,首先跨年事件对外具有社交货币的作用,看了演讲,对其中的桥段和金句有点印象,成为次日或者一段时间和周围人的谈资,特别是那些自己记住别人忽视的内容,或者对此进行评头论足一番,凸显自己爱学习或者接触前沿,潜意识还是炫耀居多。
其次,人类擅长对某事某日赋予某种意义,跨年意味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赋予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意义,寓意美好生活的开端,寓意新的一年平安快乐,事业兴旺,在国外就对圣诞赋予意义,佛家就对大能菩萨们出家成道日赋予意义,每到这个时间节点,对标人群的朋友圈的祝福泛滥成灾,其实也没必要看,你看或者不看,也没人在乎,只管发就好,是自己情绪的宣泄和做了这个事情的心安理得,不做总是礼数不周,缺点什么。
思想赋予生命以灵魂,情感赋予事物以意义。比如对某个物品或者时间的解读,一个重要的人用过的或者送给你的物品,一个重要人的诞辰或者离世日期,一个转折的时间节点,在赋予之后,事物属性发生了变化,可以引发你的情感和情绪,如果是大部分人都有共识的,那就是全国性的节日。
在社交货币和赋予意义的驱动下,商家拼命渲染气氛,或饥饿营销,或打折促销,或VIP先行体验,创造出社交货币的谈资或优越感,消费者们就会拼命的买买买,花呗、借呗信用卡一起上,而购买又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大部分是这样的,真正购买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不多,去年双11购买的快递都没拆箱的大有人在,只有在买的那一瞬间是愉悦的,是对冲了自己赋予该节日该行为的意义。
古往今来,商业离不开这些,不管是实物的销售,还是如今的知识付费,还是我们要不要去做某一件事,都可以审视下,我是为什么买?社交货币还是赋予意义?真的要想一想有多少是为了内在价值。
今晚有个兄弟,特别坦诚,说了一句让我深有同感的话,“兄弟姐妹们一年没见了,我来是为了见见大家,对罗胖没什么兴趣”,确实是这样的,很多人听罗胖演讲听的很爽,最近一周高频评论之后,原来干嘛还是干嘛,原来嘛干还是嘛干,不管是内容不匹配还是自己没融合,结果是只满足了自己的社交货币或者赋予意义的需求,没有任何成果价值。
跨年过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时间还是那个时间,一切都在变,一切又都没有变。
祝福各位新的一年,从虚向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交付成果,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是一切的根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醒知行悟):别自欺,跨年看过《长大以后》你还是你